KELLY老師-拾篇投資心法
-雲海轉載至基智網討論區
-
轉引網址如下:http://www.funddj.com/e/ytalk/zaof.asp?TitleID=2961&key=95/05/31&keyword=
作者:kelly 日期:05/22 時間:12:53
昨天在書店讀了兩本理財休閒書:
「穩健理財十守則」及「投資心法」,適合理財新手當作休閒書翻一翻,
kelly有做筆記回來,po給同好參考。
穩健理財十守則:
守則一 現在就開始儲蓄-----時間就是金錢
守則二 持之以恆-----規律儲蓄是致富的不二法門
守則三 有備無患-----保險和手頭現金
守則四 善用各種節稅管道
守則五 資產組合應搭配個人性格-----依個人風險屬性配置你的資產
守則六 分散能降低風險-----別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
守則七 錙銖必較-----別讓費率吃掉獲利
守則八 尊崇市場智慧-----別妄想自己能打敗市場
守則九 指數基金才是贏家
守則十 別和自己過不去-----擺脫投資人的笨把戲
投資心法
「投資心法」這本書,是財訊出版社2006/4/10剛出版的新書,
由Philip Jenks及Stephen Eckett兩人共同編輯,
蔣宛如所譯,是誠品五月才剛上架的新書,
第一篇:先摘錄「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的投資心法
1.想獲取高報酬,就需承擔更高風險
自1926年以來,股票年平均複合報酬率為11%,但此數字卻隱藏可觀的風險,該比率為平均值,幾乎每十年當中,就有3年為負報酬。
2.握有股票及債券的真正風險,視持有時間長短而定
1950-2000年期間,一個分散風險且多元化之股票投資組合,其年投資報酬率介於-26%--52%之間,單年度盈虧卻很難認定。
3.想獲取高報酬,先確認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
J.P.Morgan有位朋友總是擔心自己的持股部位價值驟減而無法安睡,摩根先生建議這位朋友將持股減碼至可以安穩入眠的程度;對投資工具之風險應先有一定認知,並在出手之前先找出能讓自己不會患得患失的投資部位。
4.利用平均成本投資法,降低股票及債券的投資風險
採定期定額投資可以降低(但無法百分百避免)投資風險。
5.股價緊盯基本面,但基本面變化無常
再行情偏多時,投資人很容易自我吹眠,行情偏空之際,分析師的看法又過度保守;股價受市場心理多變的影響,如磷光鬼火,不可捉摸。
6.投資人若要下單,請先確認選股標的未來至少五年獲利水準在市場平均水準之上,且股價本益比在合理水準
7.千萬不要當冤大頭
投資人雖沒有能力精確判斷股價之內涵價值,但我們應該要做到去感受股價是否處於合理水準。
8.投資標的之成長預期,必須讓投資大眾接受和期待
9.交易異動越少越好
10.指數型共同基金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
第二篇投資心法-----大衛.戴羅莎
戴羅莎研究及交易中心總裁,
耶魯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每月定期為彭博新聞撰寫國際金融評析
1.不要將投機和投資混為一談
投資是累積財富的長期過程,如果投資人想以投機心態進行短線操作也無妨,但必須在個人資金部位中劃分投資及投機部位的比例,撥出一部分進行投機交易,並採停損和買權將交易部位設下停損,避免災難無限擴大。
2.避開投資「商品」
就風險內涵而言,金融工程商品的共同特色難以理解,因此僅可能只投資股票不要碰衍生金融商品。
3.以指數基金為主軸
個人在長期多元化投資組合中一向握有普通股,比較重要例外是指數型基金,這類投資既能節稅,成本也低。
4.別讓高收益或高息票債券矇騙
投資人常在新興債券市場或冷門股中找尋一夜致富的投資標的,而暴露在極大風險之中,這類投資標的之風險及報酬通常難以等量齊觀。
5.不要相信機械性風險模型
統計風險理論僅是船難之前的燈塔,投資人在評估專業人事的建言時,也不必受惑於其歷史紀錄或資料訊息。
6.不要採信固定匯率的投資建言
實施固定匯率的國家或地區,容易出現動亂及不穩定,亦曾爆發匯率體制危璣,因此投資人應敬固定匯率模型而遠之。
7.主權風險不可小覷,可能導致血本無歸
90年代由美國政府發行,提供第三世界國家使用之債務工具BRADY BONDS,以及墨西哥、俄羅斯發行的政府公債,因主權債信評等驟降,導致投資人血本無歸
8.千萬別想捉住往下掉的刀
市場常會反應過度,但我們往往無法分辨其間虛實。
9.避開受險期權
除非你是一個專業的選擇權交易商,否則不要涉入受險期權或買權。
10.小心運用槓桿操作
市場陷入恐慌時,保證金追繳將迫使投資人在別無選擇情況下,以現價平倉。
--------
投資心法第三篇----空頭市場求生術
約翰.羅斯查德---
時代,財星,價值,Harpers,Rolling Stone,Esquire等期刊定期撰文之財金作家。
與彼得林區合著「為下一波股市反彈作準備」、「征服股海」、「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等。
1.空頭行情可能比投資人預期更久
以道瓊工業指數30檔成分股為例,當個股股價大幅躍升之後陷入牛皮停滯期這段期間可能需時數年,而非數月,其後浮現另一波探底回檔格局,反之亦然。
最常被引用的例子莫過於1929年,當時道瓊工業指數在攻上381點的頂部後,花了25年才重登高峰;此外,道瓊工業指數在1957年觸及685點的波段峰頂後,在1970年回挫波段底部;在1966年創995點高峰,到了1981年則只有776點。
對經歷急漲,面對波段回調但未做好長期抗戰準備的投資人而言,通常會失去加碼及持有股票的耐心往往選擇認赔出貨而失去獲利空間。
2.歷經空頭洗禮後,投資人應調整投資組合,不應續抱舊有持股
1970年代的Nifty Fifty如今風采不再,無力突破最近一波空頭行情,近期市場主流股偏向小型新興企業具備快速成長的特色。
3.不要被多頭行情沖昏頭,見好就收
在1929—1949及1969—1981,美股歷經數次探底後絕地反攻的翻身行情,有些股票甚至出現翻了四番的驚人報酬率,不過,千萬不要被一時多頭行情沖昏頭,適時減碼以免錯失下轎時機----真正多頭行情,恐怕還需要等上幾年。
4.當唱衰者全部離場,空頭行情揭開序幕
1990年代中期,許多華爾街投資大師預言美股將由多翻空,但是大盤仍走了五年的多頭行情,使得唱衰者成為絕響,不容於「市」;到了2000年初美股泡沫破滅時,已不見熊市派大師發出諍言。
5.空方勢力佔上風時,是印證「種瓜得瓜」的最好時刻
當大盤由空方勢力佔上方時,包括高股利股票、特別股、REITS、可轉換公司債及平衡型共同基金,都將印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果,如果大盤需要數年後重起登頂動能,投資人若耐心等待,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6.5000萬個法國人的共識不會錯,來自經濟學家就另當別論
對股市而言,經濟蕭條是利空的壞消息,而嚴重的經濟蕭條更是雪上加霜,但請不要過度依賴「多數經濟學家」提供的預警系統,研究報告顯示,「多數經濟學家」預言1969—1970、1973—1974、1981—1982、以及1990年這四段期間,美國將出現經濟蕭條,結果全部槓龜。
7.當心新世代效應
每個時代都有都有所謂的「新世代」,這個字眼常見於1920、1960及1990年代末期,在前兩個時期的新世代,帶領美股走過20世紀最嚴重的兩次大空頭,在1990年代末期,新世代的科技新貴引領以高科技掛帥的nasdaq指數創下歷史高峰後急速暴跌。
8.債券也無法躲過空方來襲
面對真正的大空頭,債券也無法倖免,賠錢是家常便飯。
9.共同基金不是避難所
1960年代無數名號響叮噹的大型共同基金,到了1973—1974時所剩寥寥無幾,且全數基金總資產折損超過三成。
10.大盤由黑翻紅的出升段,小型股將成為牛市領頭羊
在空頭行情末期,小型股表現超越大盤;反之,在多頭行情接近尾聲時,大型股表現領先大盤。
------------------
投資心法第四篇-----從網路討論區找出可用訊息
安迪.葉慈----英國頂尖研究機構Digital Look的營運總監
1.先潛水觀察學習
先潛水觀察網站屬性及風格,判斷資訊流通的準確度。
2.過濾浮誇的訊息
瞭解各網站屬性,有些網站提供絕佳的點子及意見交換,投資人可從中摸索出產業前景並調整個人投資組合比重。
3.當心專業人士提供所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投資人須了解,上市公司揭露重要訊息一定得透過證券交易所公告,而非網路討論區。
4.不要相信童話故事
有些網站會傳播證券交易所或其他媒體公佈的訊息,但是移花接木,扭曲原始訊息的真貌,編造出另ㄧ個截然不同的消息。
5.不要輕易上鉤
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網路討論區具有致命的魅力,難以擺脫美日流言或影射性報導的吸引力,對於不夠謹慎或追逐短利的投資人而言,閱讀那些充滿誘惑的報導,強化了追逐財富的欲望,往往容易落入圈套。
6.網路討論區暗藏地雷,可能使財富化為烏有
自稱握有潛力股的訊息發布者,可能是少數證券分析師廉價購入幾檔股票,打算散布吹捧藉以拉抬股價,然後趁股價上漲伺機出貨,無辜散戶成為套牢的抬轎者。
7.資訊重質不重量
不少知名網站透過使用者付費或排他政策,排除掉有心人可能散佈不實訊息,但,過濾消息仍有其困難度,往往一時難以察覺。
8.張大眼睛評估風險
根據Digital Look的調查顯示,網路討論區之訊息提供者,傾向獵捕更具投機性的個股訊息;換句話說,股價暴漲暴跌者,都是熱門焦點,所以投資人在尋覓具有較大獲利空間個股時,應先張大眼睛評估投資風險。
9.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不論投資人對熱門討論區評價如何,這項資訊管道已然成為現今弱肉強食投資環境中,普羅大眾使用重要投資工具之ㄧ了,由於網路討論區消息來自四面八方,投資人看待消息時,應檢視是否正確並對於資訊提供人的心態也需多加斟酌。
10.不要隨著市場起舞
網站上充斥著買進多於放空的訊息,即使美股自2000年陷入網路泡沫化的長空格局,網站上仍充斥著自說自話過度樂觀的作多操作策略,投資人若隨之起舞,恐怕難以善終。
--------------
投資心法第五篇-------末日博士的反向操作建言
麥嘉華----有「末日博士」之稱,
其主持之投資通訊月刊The Gloom,Boom and Doom Report,
被投資人視為必讀的投資法典,此外,也定期為知名財經雜誌富比士、
金融商情(Financial Intelligence)及亞洲債市脈絡(Asian Bond Portal)等
知名財經資訊媒體提供個人見解。
1.規則一:沒有任何投資準則永遠行得通
如果有任何單一投資法則能通古貫今投資人爭相效仿,最後每個人都能成為大富翁;但歷史唯一恆久不變的真理是財富金字塔理論,財富永遠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即使最佳的投資法則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年代調整其內涵。
2.迷思一:就長期而言,股市總會往上走?
這是一個迷思,事實上,關門大吉的企業比功成名就的企業還要多。若以國家的表現差異來看,漲跌歸零的股市比持盈保泰的股市多,想想1918俄國股市、1945東歐地區的股市、1949上海股市、1954埃及股市,投資人或許可破除一些迷思。
3.迷思二:就長期而言,不動產價格會上漲?
不動產價格長期傾向上漲,部分是因為人口成長的關係;但是有些地區,則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4.問題法則一:低買高賣
投資人永遠無法知道哪裡是底部?何處會觸頂?在股海浮沉的投資人,應可發現股價的底部通常越探越低,而所謂的頂部,永遠一波還比一波高。
5.問題法則二:買進一籃子優質股票,死守不放
現金當道的主流股不會永遠稱王,如Xerox、Polaroid、Memorex、Digital Equipment、Burroughs、Control Data,這些上市公司如今不是關門大吉,就是股價遠不如黃金時期的水準。
6.問題法則三:股市湧現殺出賣壓時,是投資人進場低接良機
無庸置疑,利空消息浮現向來是投資人營造良好的進場時機,至少會是一個不錯的買點,不過,這項定律想要「掛保證」,投資人最好在一連串利空消息出現,並且產生禍不單行,或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窘境後再行出手,當大盤不再探底,股價反應最糟糕的情況後,就是出手的時機。
7.規則二:不要信任任何人
在股市裡,任何人都想倒貨給你,上市公司、分析師可能睜眼說瞎話,粉飾太平。
8.規則三:最好的投資,常常就是你沒做的那個
多數所謂「當紅炸子雞」「非買不可」「千載難逢的投資良機」到最後都變成黃梁一夢,甚至災難一場。投資人須審慎評估風險及潛在報酬,深思熟慮後的抉擇才能降低風險。
9.規則四:找尋個人術業有專攻的投資標的
請將個人資產投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標的上。
10.規則五:自我投資
對個人來說,最佳的投資可能是提升自我將珍貴的時間與所愛的人分享,對自己的工作及閱讀的書籍不吝投資,為個人開啟新的視野,以不同角度評估所知所見。
---
投資心法第六篇----長期投資原則
查爾斯.希瓦柏---嘉信投顧創辦人,
客戶超過770萬人,管理資產規模8580億美元
1.長期投資的基本入門
首先,投資人需先準備好六個月生活預備金,其後是善用雇主提供的退休計畫及採用個人退休帳戶最高提撥額上限,最後是自我要求,從此刻開始,為個人及家人進行定期性的投資。
2.投資趁早
不管多麼困難,每年都應該想辦法擠出部分資金進行投資;依一般經驗法則,以每五年做為一個投資階段,將個人每月定額投資金額提高一倍。
3.清楚了解個人投資的好惡及底線
投資人必須先了解個人投資好惡及忍受風險的程度,確定個人的投資決策不會令自己心神不寧,且符合個人長期投資目標。
4.以追求長期成長為投資目標
不論是自行操盤買股票或共同基金,請以追求長期成長為目標。股票或共同基金單年度的震盪幅度可能比其他工具大,但若干年後扣除通膨因素,其投資報酬率向來會超過其他標的,投資人應將股票或股基做為長期投資策略的核心。
5.投資眼光放遠,不要短視近利
守得雲開見月明,對投資而言,耐心是一大美德。維持一貫步調,不要因為大盤的上下震盪而自亂陣腳。
6.建立多元化、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
在決定個人資金配置前,必需先確定投資組合具有分散風險的效果,或是以投資工具類別區分,同類投資工具不要過度集中,其好處在於降低價差風險,也可以提供更持續及可靠的投資報酬。
對許多投資人而言,投資標的廣泛的指數型基金是極佳的投資策略,且具有投資成本較低的優勢。
7.考慮債券及現金的分散風險效應,以及投資報酬表現
債券及現金兩類投資工具應列入個人投資組合要素,做為收入來源及分散風險,但要追求長期投資成長,就要靠股票及股基。
8.投資費用最小化
9.定期追蹤投資績效
至少每年審視一次個人投資組合,特別是個人財務狀況變動時。投資人必須將個人投資組合與經風險調整的股價指數表現進行評比,且為了達成長期獲利目標,有必要順勢調整投資組合內容。
10.成為終身的投資人
為追求投資收益增長,不要太早將所有資金轉到獲利較差、風險較低的債券及貨幣市場投資工具上,將部分資金放在獲利增長較高的投資工具,不以保值為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