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全球農產品價格飛漲重新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問題的擔憂。截至目前,我國農產品中
大豆較去年7月初的價格上漲了15%,玉米上漲了26%,白糖漲40%,小麥漲23%,而棉花則上漲
了73%。在2月中旬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時,大豆、玉米、白糖、小麥以及棉花的漲幅更是分別
達到23%、30%、53%、35%和95%。同樣,世界各國也普遍面臨農產品價格飆升的挑戰,如俄羅
斯的小麥、美國的玉米棉花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白糖等,甚至於韓國的白菜和以色列的番茄都因
為大量減產而供不應求,價格飆升數倍或數十倍。本文認為,本輪農產品價格集體上漲應該是金融
危機壓抑后的價值回歸,全球農產品尤其是中國長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長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
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是長期支持糧價高企的根本動力。
2010年以來,全球農產品價格飛漲重新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問題的擔憂。通過分析筆者認為,本輪農
產品價格集體上漲應該是金融危機壓抑后的價值回歸,全球農產品尤其是中國長期受到耕地、人口
增長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是長期支持糧價高企的根本動力。
一、耕地資源趨於飽和
1.全球耕地增長潛力有限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發展經濟和農業最重要的資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耕地面
積和谷物播種面積增長緩慢,世界耕地面積由1961年的12.7億公頃增加到2008年的13.8億公頃,僅
增加了7.96%。面積增長率更是從1988年就開始緩慢下滑,尤其是在1992年達到14.02億公頃的峰值
之后,全球耕地面積開始不增反降。1988年之前,世界耕地總面積呈現較快增長態勢,1988年之后
雖然仍在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根據FAO統計數據,在1989—2008年的20年間,世界耕
地面積不僅沒有增長,還下降了1.4%。
目前除巴西耕地面積尚有增長潛力之外,世界其他農業生產大國,如美國、阿根廷的耕地面積增長潛
力非常有限,發展中的中國耕地面積擴大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盡管巴西有較多土地資源能夠開發
用於耕種,但若大規模開墾很可能會破壞其熱帶雨林環境,對全球氣候環境產生不良影響。耕地是提
供糧食的保證,耕地面積趨於飽和甚至減少,無疑為糧食生產埋下隱患。保護現有耕地不受侵占是保
證世界糧食供應的基礎,而要提高世界糧食產量還需要增加新的耕地,但就目前狀況來看,世界各糧
食主產國有人耕種的耕地面積趨於飽和,通過提高耕地面積來增加糧食產量的潛力較小。
2.我國耕地面積受多因素限制
中國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略大於美國,但當前人口數量高達13.4億,
相當於俄羅斯的近10倍、美國的4倍以上和加拿大的40倍。不僅如此,我國土地資源環境以及耕地資
源都不盡如人意,其中可耕種地面積僅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2.5%左右。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建國后我國耕地面積在1957年達到峰值,隨后出現了第一次大幅下降,第二次大
的滑坡發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減少集中在1980—1988年,第四次耕地面積縮小始於1992年。
“十五”期間,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9240萬畝,年均減少184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減少15%。從
1996年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從19.51億畝減少到18.31億畝,至2010年年末中國耕地面積僅為
18.26億畝,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在新
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還有2.5畝。當下全國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畝,666個縣(區)人均
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警戒線。2008年10月23日,國務院發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綱要(2006—2020年)》,其中提出全國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
,當前數字已越來越接近這一紅線,耕地形勢嚴峻。在國家嚴格控制下,盡管我國耕地面積保持在18
億畝之上,但城市化等多種因素交織仍嚴重影響著我國耕地安全。
(1)近年來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迅速擴張占用大量耕地
我國城市化水平自建國后大幅提升,城市個數由132個增加到2008年的655個,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
7.3%提高到2010年的47.6%。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快速發展之后,我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在1992年至2010年的19年間城市化水平提高2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維持1.1個百分點的增速。2008
年金融危機后,政府加大了推進城市化的措施力度,以保證經濟增長持續有力。因此,城市化率在
2010—2015年間應該呈現逐年穩定增長的態勢,2010年為1個百分點,2011—2012年為每年增加1.1
個百分點,而2013—2015年則為每年增加1.2個百分點。
2010年9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中國發展報告2010: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
報告指出,我國將從“十二五”開始,用20年時間使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達到65%,這就意味著
每年將有2000萬農村居民進行城市化轉變。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用地,尤其是各大城市周邊的土地
。自古以來,城市均建在肥沃富饒的土地之上,城市化進程中首先被占用的便是城市周邊最適合耕種
的土地。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米,對照一些國際大都市,如東京人均綜合用地為
78平方米,香港僅37平方米。從1980年到2005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急劇擴張時期,經
濟每增長1%,就會占用30萬畝左右農業用地。與日本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單位占用耕
地量約為日本的8倍。由於城市化建設加快,“十一五”以來,全國每年建設用地需求在1200萬畝以
上,原來的城市郊區目前隨處可見的是新城區、工業園以及大學城等。僅2008年一年,國家就批準
了84個城市建設用地28816.97公頃,其中,新增建設用地21642.85公頃,農用地轉用20215.28公頃
,占用耕地14539.72公頃。另外,2008年全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達12310萬畝,人均量高於世界平均
水平,尤其遠遠高於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水平。
(2)“十二五”規劃確定將大規模建設高鐵,擠占耕地
按照中長期路網規劃,未來5年內,我國高速鐵路建設都將維持大規模投入,投資額將保持在每年
7000億元左右,共計3.5萬億元左右。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
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6萬公里以上,加上高鐵站點的建設以及施工禁入區,耕地占用面積將非常可
觀。
(3)宅基地大量興建,占用耕地
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點用地達24798萬畝,統計公布的7.13億農村人口加上1.5億進城務工人口,人
均農村居民點用地仍高達214平方米,遠超150平方米的國標上限。
盡管城鎮人口比例不斷增加,但由於絕對數量龐大,農村人口基數也在不斷增加,而“半城市化”
問題在當前中國較為突出,即農民已經離開農村到城市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
方面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這就造成農民工一面需要在城市租住住房,一面還需要在農村
擁有宅基地作為自住房。而以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隨著打工收入的增加,外流務工人員回農村蓋房或
為父母添置房產的現象在隨后幾年內會日趨普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地占用。
3.從農作物爭地中看耕地現狀
(1)黑龍江地區的大豆與谷物
黑龍江是我國最北端的種植大省,耕地面積2億余畝,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是我國最大的糧倉。
其農作物品種以糧食為主,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和小麥等谷物以及油料作物大豆等四個品種。近年來
,黑龍江的種植結構呈現增玉米、水稻、小麥,降大豆的局面。2010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
21375.6萬畝,比上年增加569萬畝,其中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20323.3萬畝,比上年增加623.9萬畝,
增長3.2%。在糧食播種面積中,玉米播種面積7847.8萬畝,比上年增加567.5萬畝,增長7.8%;大豆
播種面積6718.4萬畝,比上年減少575.6萬畝,下降7.9%。
盡管大豆收購價同樣突飛猛進,但谷物卻更勝一籌。2010年黑龍江地區大豆收購價達到1.9元/斤,而
玉米收購價在1元/斤附近。比較玉米和大豆的收益情況可知,大豆畝產約0.175噸,大豆種植成本
450—500元/畝,而玉米畝產為0.5噸左右,種植成本需700多元/畝。2010年種植大豆的畝收益約為
215元,而種植玉米的畝收益約為300元,遠高於大豆。同樣,水稻和小麥與玉米同屬谷物,存在齊漲
齊跌效應,因此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進一步下降。
在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玉米消費量也不斷增加,庫存不斷下降,預計2010/2011年度玉米
產需將首次出現較大缺口。目前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90%,國內大豆早已處於嚴重缺乏狀態
,由於耕地匱乏,擴大谷物種植就需減少大豆的面積,在單產沒有實現大幅度提高之前,所有品種對耕
地的需求都很難得到滿足。
(2)廣西地區的甘蔗與其他作物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農業大省,主要種植經濟作物以及水稻、玉米,是我國食糖生產量
最大的省份,2009/2010榨季白糖產量約占全國的66%。廣西區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白糖產業的發展
,通過多種鼓勵措施以擴大甘蔗種植面積。2009/2010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達1520萬畝,約占全區
耕地面積的1/4,而水稻種植略多於甘蔗,為2200萬畝左右。由於水稻種植於水田中,該土地類型不適
合甘蔗生長,因此與甘蔗之間爭地效應較小。在廣西與甘蔗主要爭地的品種為木薯、玉米、香蕉、蠶桑
等。
近年來,盡管廣西各級政府以及各大糖業集團均給予甘蔗種植巨大的扶持,但除2000余萬畝水田外,廣
西可用於耕種的土地面積僅剩余4000萬畝左右,其中接近40%已用於甘蔗種植,而主要爭地品種木薯、
玉米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只是由於2010/2011榨季甘蔗收購價受益於糖價維持高位,才使得甘蔗在爭地
過程中重新占有較大優勢。
2010/2011榨季廣西甘蔗收購價由350元/噸上漲至接近500元/噸,漲幅達43%,不過木薯價格也由原來
的400—600元/噸大幅上漲至600—800元/噸,漲幅也在30%—50%之間。據了解,當前種植甘蔗的畝
收益達到1500—2000元,而種植木薯和玉米的畝收益分別為1500元和1200元左右,香蕉的畝收益達
2000元,畝收益最高的是蠶桑,平均每畝能產生5000元左右的利潤。當前的情況是,所有農產品價格
同時上漲,過去的爭地效應已經不那么明顯,按歷史經驗,所有的品種都將大面積擴種,但在耕地有限
的情況下,各品種不可能同時擴種。因此,才會出現大豆漲價但面積下降,而糖價幾乎翻番甘蔗種植面
積卻僅有小幅增加的局面。
二、人口基數與人均農產品消費量同增
1.全球人口持續增長
當今全球都面臨耕地面積減少的威脅,而世界人口卻持續快速增長,由此導致對耕地的需求越來越大。
截至2010年年末,全球人口總數約為68.29億,其中人口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為中國、印度以及美國,
這三個人口大國的人口增長具有代表性。截至2010年,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087億,較2000年時的2.81
億增長9.7%;中國人口則由2000年的12.67億增至2010年的13.4億,人口增長率控制在了5.76%;印度
的人口增長最為迅速,2000年時印度人口才突破10億大關,2010年時就增長到了11.8億,10年間增幅
達到18%。
目前全球糧食消費需求大致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人的食用需求,二是牲畜的飼料需求,三是生物能源
需求,從前到后此三類需求剛性逐漸減弱。除非收入降到無法購買的水平,否則由於人口增加,第一類
需求通常都呈現剛性上升態勢。當收入增加時,尤其是低收入者工資水平提升,吃飽穿暖是其首先要滿
足的需求,因此,豬羊牛肉等肉類食品消費會迅速增加,從而帶動糧食的飼料需求大增。當收入進一步
上漲,為數眾多的中低收入者將開始有能力消費汽車等耗能產品,進而推動石油價格飆升。當前,國際
原油價格在金融危機過后重新步入上升通道,目前紐約原油期價重新突破100美元/桶大關,而隨著人口
基數不斷增加,對能源的需求也十分巨大。美國等農業大國的生物能源戰略重新抬頭,這也大幅增加了
農產品的消耗。
總之,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人口基數持續增加,使得全球農產品產量漸漸無法滿足需求,產需缺
口長期存在,庫存不斷被消耗,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壓力。
2.新興經濟體迅速發展帶來對糧食的巨大需求
研究表明,國家經濟水平處於不同階段,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尤其是人均國民收入由
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再到突破3000美元的時候,糧食需求彈性非常大。金融危機過后,諸多新
興經濟體表現出強勁活力,引領全球經濟復甦。
目前,“金磚四國”中、俄、印、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根據報告,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於
2041年超過美國,印度將於2035年超過日本。2010年四國一致同意南非加入“金磚國”行列,使得
“金磚四國”增至五國,該五國人口占據全球人口的43%。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同時對糧食的需求
也與日俱增。中、俄、印、巴以及南非在過去數年里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費能力不斷
強勁,加上五國人口眾多,整體國民對糧食需求不斷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對牛羊豬雞等肉食的
需求增長會更為強勁,所以肉食已成為今天世界爭奪的重點商品之一。需求量急增,供應量自然要增加
,而飼養禽畜所需的飼料需求亦要大增,從而導致糧食消費增速提高。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糧食需求快速增長。2010年中國糧食總需求量為5.25億噸,其中
30%被用作飼料。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預測,到2020年和203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先后達到5.8
億噸和7.20億噸,其中38%—43%和50%將用作飼料糧。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的膳食營養結構將可能
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接近亞洲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膳食營養結構和水平:人均每日供給熱能基本
維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給蛋白質80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接近50%,人均每日供給脂肪78克,動物
性脂肪占35%。
印度擁有亞洲面積最大的耕地,氣候條件優越。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一直為本國能夠自給自足
和擁有豐厚的糧食儲備而驕傲。但是現在,這個以軟件制造業聞名於世的國度,為了解決國民的吃飯問
題,開始花費大量資金來購買糧食。印度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隨著經濟的崛起,城市化速度加快,越
來越多的人開始脫貧,對溫飽的需求、對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在快速增加。
綜上所述,無論是發達經濟體的緩慢復甦還是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糧食乃至所有農產品的需
求增量都是巨大的,其中以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增加更為突出。
三、勞動力資源緊張且成本不斷上升
1.我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
2010年以來,我國有30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多在10%左右,一些甚至達到25%以上。
今年,一些省市再啟最低工資的上調計劃,其中吉林省計劃將最低工資標準再次上調20%,達到960元;
山東也於3月1日起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6%,最高檔工資標準為每月1100元;廣東也在同一天
開始執行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廣州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8.2%,增至1300元,中國就此再度迎來低端勞動
力成本快速上升年。
在我國農業大批量機械化生產未普及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在糧食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較高。2010年我國
農民的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為2.56畝,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在我國農產品價值中,有很大一部分
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幾乎都是依靠人海戰術,低端收入人群工資水平大幅上調,將迅
速反映到生產農產品的人工成本中,進而推動價格上漲。
我國農產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歐美相比,勞動生產率相差甚遠。國內的
農產品價格本來就很低,農產品價格屬於價值洼地,近25年來,農產品價格只增長了6倍。勞動力成本
上升幅度遠遠大於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必然進一步壓縮農民本就不多的利潤,甚至無法收回成本。一
方面,若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將出現倒掛現象,這種生產模式無法長久維持;另一方
面,如今城鄉貧富差距已經達到警戒線水平,這種現象必須得到控制,因此在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的背
景下,農產品價格將持續上漲,最終達到全社會均衡狀態。
2.城鄉收入差距巨大,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嚴重
人工成本快速增長打擊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城鄉人均收入剪刀差受益於2010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而有所
回落,但依然處於高位。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巨大,2009年城鄉人均收入剪刀差達到3.33高點,農村勞動
力持續外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42億人,其中外出就業農
民工數量為1.53億人,約占農民工總數的63%。這使得一些地區的農村生產力明顯不足,導致以糧食為
主的農產品產量下滑,市場供給減少。
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同時,農產品漲價速度若沒有跟上,將導致農業生產的人均產值無法提高。在農村
勞動力大量外流的情況下,近年來許多沿海省份依然出現民工荒現象,說明市場對勞動力需求巨大。抽
樣調查顯示,2010年農民工每月工資約為1800元。2009年我國農墾經濟實現生產總值約2650億元,人
均年收入約為7245元,仍低於進城農民工工資水平。
四、結論
盡管2010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上揚,但其背后的推動力量依舊在發揮作用,除非單產大幅提高,
否則耕地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人口仍在剛性增長,新興經濟體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在規模化作業尚未實
現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使糧食生產承壓嚴重。緩解這一壓力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上
問題:首先,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如水利設施建設、土地肥力改造等,鼓勵農業方面的研究工作,
使現有土地的單產能夠大幅度提高;其次,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盡快實現機械化
作業,這一方面能夠緩解勞動力外流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提高單產;最後,給予更多的惠農政策
,直接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吸引農民回流農業生產,并實現合理的分配制度,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剪刀
差。
(詹嘯)
(王德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
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